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行业资讯     |      2025-07-05

1988年1月13日,比陳立夫小10歲的“經國弟”病逝,由李登輝繼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李上台後,首先頒布治喪令,派陳立夫與嚴家淦、俞國華、倪文亞、林洋港、孔德成、薛嶽、張群、沈昌煥、吳伯雄、郝柏村等21人為治喪大員。 陳立夫給他的“經國弟”送的挽聯是:

於私為弟兄,於公為同誌,一木大廈獨撐,繼誌函烈,死而後已;

在國為柱石,在黨為幹城,千秋功業初奠,含辛茹苦,民不能忘。

1月30日,是蔣經國安靈奉厝大典日。在完成一係列儀式後,陳立夫與李登輝、俞國華、倪文亞、林洋港、孔德成、黃尊秋、王世傑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覆蓋在靈柩的國民黨黨旗上,隨後恭送蔣經國靈柩至大溪陵寢安放。隨著蔣經國長眠大溪,台灣社會進入了 “李登輝時代”。

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這個李登輝,因為他與陳立夫晚年的所作所為有很大的關係。

李登輝,祖籍福建永定,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台北縣三芝鄉。其父李金龍曾做過日本殖民者的刑警,是一個十足的小漢奸。李登輝出生在小漢奸家庭,自幼接受日本在殖民地推行的“皇民化”教育,他參加過日軍軍校(千葉高射炮學校),穿過日本軍裝,並取日文名字“岩裏政男”。

李登輝的青少年時代,正是日本軍國主義最為囂張的時代,日本軍國主義在李登輝的腦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當年他和日本學生一起慶祝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上的“勝利”、對身為日本殖民地的“亡國奴”不以為恥,反而洋洋自得地稱自己做過 22年的日本“國民”。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青年李登輝


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後,李登輝從日本京都大學回到台灣大學讀書。1949年蔣介石集團退據台灣後,在蔣介石集團與日本右翼反華勢力結合對抗中國大陸的扭曲畸形的環境中,李登輝的日本“皇民化”思想 不僅沒有得到絲毫糾正和改變,而且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反華和親日媚日思 想。

李登輝在台灣大學接受國民黨的教育後,又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在美國又接受了西方反華思潮的影響,從而造就了李登輝極端扭曲變態的多重性格。

李登輝的醜惡嘴臉到今天已經暴露無遺。但讀者也許會發問:蔣經國當初為何會選擇李登輝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反動分子做他的繼承人呢?

有人說,蔣經國正是看“準”了李登輝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才破格提拔他,使他由一個農經博士、農業專家迅速成為台灣政界的新星。

李登輝雖然是一個具有強烈反華和媚日心態的人物,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日本式的“忍者”和政治上的變色龍,在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統治台灣時代,李登輝將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扭曲的政治人格深深埋在心底,他多次表白自己最大的願望是做個“牧師”。因此蒙騙了蔣經國,一路從台北市政領導人提拔為“台灣省地方領導人。

1984年,蔣經國又任命李登輝為台灣地區資曆最淺的副領導人,一步步將李登輝培養成為接班人。

不過,筆者認為上述說法隻是原因之一,按台灣方麵的說法,蔣經國在用人方麵極為慎重,除了堅持“用人唯才”的一般原則外,尤其重視品德和操守的高尚廉潔,以期維持政治清明的優良品質。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對於高層政務官的任用、拔擢及升遷,蔣經國更有一套自己慣用的模式,那就是不斷地觀察、試練、考核,並且在不同的層次,不斷地再觀察、再試練、再考核,必在認為滿意之後,才會正式發表任命。

這些過程,除了蔣經國親自注意考查之外,還有賴於軍政兩方麵人事行政部門適時提供的資訊,作為抉擇的依據。至於提名副領導人候選人,要考慮的因素當然更加複雜,而且攸關未來台灣地區領導人職位可能繼承的問題,因此更加需要重視個人的氣魄和膽識。

李登輝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岀,使他在蔣經國心目中的地位超越台灣其他中生代精英人物,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李登輝在台灣省地方長官任內的幾項施政深得蔣經國的肯定和讚許。1984年7月,李登輝向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做省政報告,蔣經國聽後當場給予口頭表揚,還取出一份預擬的講話稿當場宣讀,對省政建設深表嘉勉, 並對主持省政的李登輝獎掖有加,其中有“實事求是, 注重效率,並能做前瞻性之策劃,使各項建設皆有成果”等語句,頗為敏感的黨政人士紛紛預測李登輝的行情必將看漲。

在李登輝任台灣省地方長官期間,蔣經國有一次巡視台北中興新村,並造訪李登輝官邸,見李的官邸陳設簡單,布置雅潔,顯示生活起居很儉樸。李登輝拿出來招待蔣經國的食物,既無山珍海味,也無醇酒佳釀,數碟家常小菜,清淡可口,更免除所有禮儀,一席晤談,在粗茶淡飯間進行,輕鬆愉快,有賓主盡歡之感,蔣經國更是滿意而歸。

蔣經國提名副領導人還有一項特別重要的基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也就是被提名者必須具有堅定的國家民族意識,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要害正是在這一點,李登輝充分發揮了他政治變色龍的特長,讓人無法窺測其本來麵目。

1983年10月,李登輝向第七屆台灣省民意機構做施政報告後,接受民意代表對省政的質詢,輪到國民黨以外的民意代表(其時民進黨還沒有成立)聯合質詢時,突然提出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問題,要求李登輝表示態度。

對此問題,李登輝本來可以此問題超出省政範圍為借口不予答複,但李登輝沒有這樣做,反而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回答:“中國曆史沒有拋棄台灣,台灣怎能脫離中國!”曆史已經證明,這是李登輝的假表演

第二天,蔣經國在閱讀此項簡報時,頻頻點頭稱是,連說:“很好!很好!”李登輝的這一表演,距蔣經國提名他為副領導人時不到兩個月。

1984年2月14日,蔣經國在國民黨十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名李登輝為副領導人候選人。蔣經國在提名時對李登輝有如下一段介紹詞:“無論在文化、教育、農業、行政、黨務等工作崗位,均以國家民眾利益為前提,忠貞勤慎,持正不阿,充分表現黨員革命誌節與報國精誠。”這份推薦詞顯示,李登輝的即興表演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登輝以欺騙的手段贏得了蔣經國的提名,卻使蔣經國蒙受“看錯了人”的譏評。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1988年1月,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上台之初,李登輝羽翼未豐,對國民黨大佬執弟子禮,對宋美齡、嚴家卷、張群、陳立夫等一一登門拜訪請教,狀似殷勤。

李登輝上台之初,在陳立夫看來,李在兩岸關係上沒有蔣經國那麽沉重的曆史包袱,應該可以放開手腳,但事實上卻大謬不然。

1988年7月14日,陳立夫等34位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向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交了一個議案,提案的名稱為:兩岸共同發起投資,實行國父實業計劃,建立互信。

陳立夫提案像一塊巨石擊水,在台灣島內引起強烈震撼,一時間傳聞四起,議論紛紛。少數反對者認為這是“一廂情願”,多數讚成者說其意義“非同一般”。

身為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沒有對陳立夫提案表態。李登輝心裏明白,自己若支持,就與自己剛剛製定的大陸政策相悖,更與自己內心暫不可告人的願望相悖。若公開反對,又怕被扣上反對統一的帽子。

李登輝的這種暖昧態度,一度讓人迷惑不解。不過有大膽的人據此提出,李登輝的這種態度暴露了其反對統一傾向。

陳立夫等人的提案雖然被以李登輝為首的國民黨當局否決,但它仍在海峽兩岸產生了重大反響。

陳立夫對李登輝本質的認識有一個很長的過程。

蔣經國生前,每有重大人事變動都要征求“立夫兄”的意見,如蔣經國先後提名謝東閔、李登輝為副領導人,都事先征求過陳立夫的意見,陳立夫也是極力讚同的,在陳立夫本人的回憶錄中,陳立夫還稱讚說:“我看經國弟用人考慮之周詳, 至為心折。”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但李登輝在權力鞏固後,便開始露岀了其“得誌便猖狂”的中山狼麵目,排擠蔣家勢力,使宋美齡節節敗退,蔣緯國被排擠出領導核心,蔣孝武被迫放棄中央委員競選。其後,又打著貫徹蔣經國革新路線的旗號,不斷清除反對派,安插親信死黨,並在內外政策上進行大幅度的修訂、調整。

李登輝的所作所為,立即激化了國民黨內部的矛盾。

1990年3月,台灣島內即將召開“國民代表大會第一屆第八次大會”,選舉台灣地區領導人與副領導人。圍繞這次大選,國民黨內的擁李(登輝)的所謂“主 流派”與反李的所謂“非主流派”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1990年2月11日,中國國民黨召開十三屆臨時中央全會,推選台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候選人。台灣地區領導人人選在會前已經確定為李登輝,但副領導人人選則林洋港、李煥、蔣緯國、宋楚瑜等好幾位都有資格,而從省籍及派係平衡的角度考慮,則李煥與蔣緯國占有優勢。

但在臨時中全會上,李登輝卻岀人意料地提名毫無影響的李元簇為副領導人候選人。李登輝這種大拂人心之舉,立即招 致“非主流派”的反彈。

臨時中央全會後,以滕傑為首的資深黨國元老於2月28日宣布聯署提名林洋港、蔣緯國為另一組正、副台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並成立了競選總部。林、蔣背後的支持者有李煥、郝柏村等反李的“非主流 派”重量級人員。

李登輝麵對反對派發起的強大反擊,一麵施展各種手段瓦解反對派勢力,一麵又恭請陳立夫與謝東閔、蔣彥士等八位國民黨大佬出麵調停,以息黨爭。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八位大佬出山後分別做林洋港、蔣緯國的工作,但林、蔣似乎不為所動,仍堅持所謂“候選而不競選”的立場。最後,李登輝拿出他的殺手銅,在林、蔣之間搞分化瓦解,私下向林洋港許諾,可在下屆出任台灣地區領導人。

林洋港信以為真,遂於3月10日單方麵發表退出台灣地區領導人競選聲明,讓蔣緯國十分尷尬,隻好於3月16日飛往美國,回避難堪的選舉。

3月21日,台灣民意機構經過長時間的內爭後,選舉李登輝為台灣地區領導人、李元簇為副領導人,從而結束了這場選舉爭鬥。

陳立夫等八位久已退隱江湖的大佬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風波中扮演調停人的角色,他們的作用引起台灣媒體的關注。台灣《世界論壇報》發表《宦海沉浮談“國之大老”》,文章以略帶誇張的筆調寫道:

去年國內政壇出現“亂象”,人心惶惶,政局浮動,由李登輝不得不請出“八大老”來壓驚,其中除辜振甫之外,陳立夫、黃少穀、倪文亞、李國鼎、袁守謙、蔣彥士等七人均為“資政”。一時之間,向來被視為位高權虛,也可以說被視為“養老”、“酬庸”的“資政”最為風光的時日。

如果說大陸的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那麽台灣也有三寶:資政、國策顧問與戰略顧問。這三種“國寶級”人物,每個人都胸懷一部中國現代史,每個人都曾在民國的曆程中卷起千堆雪。幾經宦海浮沉,如今他們是“黨國大老”。這些大佬對政局的影響力,也許體現了中華傳統下’敬老尊賢遺風的表征。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國內去年發生“主流派”與“非主流派”赤裸的權力鬥爭,曾搞得人心惶惶,社會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中,幸虧李登輝請出歸隱山林,快被社會遺忘的八大老來“調和”,適時化解一場危機。可見,國之大老在台灣政壇上仍扮演舉足輕重的 角色。……

以前一陣子國民黨內部政爭,李登輝在無計可施下央請八大老出麵化解危機,看來,李登輝在任內,仍將重用“資政”來鞏固領導政權,而在蔣氏父子時代“資政”的“位高權虛”,將在李登輝朝代變成“位高而權重”。

台灣《世界論壇報》的文章說“資政”在李登輝時代將變成“位高而權重”,現在看來完全言過其實了。殊不知,李登輝是大權獨攬的一代梟雄和善於玩弄權術的政客。他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請出八位大佬,而一旦他的權力鞏固後,對大佬們就棄之如敝屣了。陳立夫等人不過是給李登輝當了一回幫閑。

李登輝的“改革”始於“修律”,圍繞“修律”一直是台灣島內各派政治 勢力鬥爭的焦點。

所謂“修律”,就是修改國民黨政權於1947年1月1日公布的所謂“根本大法”,因為在國民黨退守台灣後,一直沿用此“法”。李登輝企圖通過“修律”,將兩蔣的“小王朝”過渡到李登輝的“小王朝”。其中所謂台灣地區領導人選 舉方式是其中爭執的一個焦點。

本來,台灣地區正、副領導人選舉一直由“國大代表”選舉,這是一種間接選舉。李登輝為貫徹其“反對統一”理念,提出改間接選舉為直接選舉,由公民直選台灣地區領導人。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由於事關重大,這個問題一經提岀就引起朝野的高度關注,朝野多數均傾向於“間接委選”,李登輝開始認可,但忽然變卦,並且以其所掌握的黨政軍資源,采取以“地方包圍中央”、“民意壓迫黨意”的策略向反對“直選”的派係施加壓力。

在這場鬥爭中,陳立夫是堅決主張“委任直選”的。台灣《新新聞》周刊1992年4月4口的報道稱:“直選派與委任派的修憲戰爭,雖然因三中全會的早已落幕,而暫時退岀幕前的舞台,但在舞台的幕後,卻是動作頻頻,高招盡出。其中尤以國民黨黨國大佬陳立夫連續以兩封措詞嚴厲的信函,致函李登輝的舉動最受矚目,被視為大佬派的反撲行動。”

1992年3月6日,陳立夫聯合11名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向國民黨十三屆三中全會發出“救救黨國”的呼籲,痛斥國民黨“修律”方案中政權、治權不分的錯誤。

李登輝接到陳立夫“救救黨國”的信函及提案後,派中央黨部秘書長宋楚瑜和官邸秘書長蔣彥士前往會見陳立夫,向他說明情況,但未能說服陳立夫。

3月25日,陳立夫又直接給李登輝寫了一封信,對李登輝的錯誤進行了強烈批評,陳立夫還將兩封信的副本分送國民黨中常委。

對於陳立夫這種苦口婆心的呼籲,李登輝根本不予理睬。

在一次國民黨中常委會議上,有人怒斥李登輝“一黨修律”、“一人修律”,“修律其名,毀律其實”。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李登輝和宋楚瑜

還有團體發表公開聲明說:李登輝“標榜民意,策動輿論和地方民意代表表達所謂民意”,而其實他是“以上意’,冒稱‘民意’,完全是在玩弄民意。”

可笑的是,李登輝在台灣地區領導人產生方式上堅持“直選”,但在國民黨內的選舉地區領導人候選者的方式上,他又頑固地反對“黨員直選”,而堅持由他控製的“黨代表”選舉。顯然,李登輝完全是什麽方式對他自己和搞“反對統一”有利,他就主張釆取什麽方式。

陳立夫“護黨”的努力失敗了,他對李登輝的真實麵目也就看得更清楚了。

陳立夫的統一主張雖然受到李登輝的打壓,但他仍堅信中國將來總會統 一,他對中國統一的信心始終沒有動搖過。

1992年9月5日,大陸記者訪問團抵達台灣訪問,9月8日、9日分別訪問了張學良和陳立夫。陳立夫表示,若為統一需要,他願回大陸。

李登輝為了推行他的“反對統一”理念,利用手中掌握的專製獨裁權力,處心積慮地分化搞垮國民黨。

李登輝剛上台,就全力封殺蔣家對國民黨的影響,接著對國民黨內親蔣重臣釆取分而治之、各個擊破,全麵摧毀這股主導國民黨的力量。

從1988年到1993年,李登輝四次改組“行政院”,將親蔣的重臣——趕下台。李登輝的最終目標是把國民黨徹底搞垮,因此,他最後把打擊矛頭指向國民黨內實力派人士。

1993年8月,李登輝在國民黨十四大籌備期間,對非主流派全力壓製,逼迫非主流派中生代骨幹組織“新國民黨連線”,脫離國民黨,這是國民黨退據台灣後的第一次分裂。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新國民黨連線領袖趙少康

1996年3月,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李登輝出爾反爾,不擇手段,逼得林洋港、郝柏村、陳履安等人“違紀”參選,李登輝趁機把這三人開除出黨,又引起黨內和支持群體的分裂。

1996年12月,李登輝又以“精省”為名,逼 “外省籍”的最後一位實力派人物、台灣省行政長官宋楚瑜辭職下台。這樣,外省籍的國民黨元老、重臣及實力派人物全部被李登輝排擠而去。

李登輝在人事上削弱國民黨的實力基礎後,又全力“反對統一”理念,全麵動搖國民黨的政治理念。

1994年,李登輝與日本極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在台北進行了一場別有用心 的談話,在無恥地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的同時,胡說國民黨政權是“外來政權”。徹底地暴露了他的“反對統一”麵目。

在李登輝瘋狂推行“反對統一”理念的過程中,陳立夫這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立場的國民黨元老也同樣遭到了李登輝的打擊:不僅陳立夫的統一主張遭到李登輝的冷遇和打壓,而且把他的“資政”頭銜也給拿下了。李登輝已經不需要統派人物給他“資”什麽“政”,他需要的是“反華”分子給他撐腰。

1999年4月,台灣《財訊》雜誌釆訪陳立夫,提及此事,陳立夫不滿地說:“曾經有人幫我問過登輝同誌,為什麽不讓陳立夫做‘資政’?他說,因為我常常在美國。其實我沒有,我去美國不超過三個月,每次都請假,回來也會銷假。”

盡管台灣島內氣焰囂張,但陳立夫仍對中國統一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說:“現在是中國發展的最好時刻,相信不要多少年,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2000年3月18日,台灣舉行第十屆地區領導人選舉。由於李登輝12年來蓄意摧殘國民黨、製造分裂,並在選舉的關鍵時刻“棄連(戰)挺扁(陳水扁)”,終於使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以39.3%的得票率當選,獨立參選人宋楚瑜、張昭雄及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蕭萬長敗北。

李登輝多行不義,也被憤怒的國民黨趕下台,由連戰出任國民黨代主席。

2000年9月,國民黨十五屆六中全會在台北市舉行,逾百歲的陳立夫聯合元老梁肅戎,共同向大會提案,建議開展國共第三次合作,防止分離主義分子的陰謀得逞。

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另一位提案領銜人梁肅戎。

梁肅戎,遼寧省昌圖縣人,1920年出生,1939年6月在偽滿新京法政大學法學部讀書時秘密加入中國國民黨,兩年後任秘密的國民黨長春市黨部書記長。公開的身份是偽滿長春地方法院推事、檢察廳檢察官。在從事地下抗日工作時被日偽逮捕,判處有期徒刑12 年。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梁肅戎任國民黨遼北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處長、遼北省參議會參議員。1948年當選為立法委員。

在政治派係上,梁肅戎屬於陳立夫的 C.C.係,梁自稱是“小C.C.”。1949年去台後,梁肅戎繼續擔任民意代表兼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1970年赴日本留學,獲明治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後,蔣經國提拔他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央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負責行政、民意部門的黨政協調。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梁肅戎

李登輝上台後,梁肅戎任“國民黨中央政策研究會秘書長”、民意機構負責人等職,退休後被聘為“資政”。

梁肅戎是關內移民的後代,是一條襟懷坦蕩、快言快語的東北漢子,在大是大非麵前,他敢於表明自己的觀點。從個人關係上講,李登輝曾有“恩”於他,但梁肅戎對李登輝“反對統一”的言行極為憂慮。

為了促成兩岸統一,梁肅戎發起成立了“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自任會長,聘陳立夫等人為名譽會長。

1999年7月9日至11日,在香港召開的“和平統一研討會”上,年近八旬的梁肅戎發言說:“兩岸統一,有些人可以等,我可等不及了。”“不過我一定要,也一定會等到兩岸統一這一天。”

為了積極落實兩岸政黨交流,開創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曆史新契機,陳立夫和梁肅戎在做出三點具體建議:第一,由連戰率團親訪大陸,與我黨發表聲明,朝向統一的道路前進。第二,加強國共兩黨間的合作,進行政治、經貿、文化、體育等各項交流活動。第三,在最短期間內積極推動三通,增進兩岸人民感情,減少敵意。

2000年10月,陳立夫因感染肺炎並合並肋膜積水,送入醫院治療,由院長謝明村及附屬醫院院長蔡長海牽頭組成醫療小組,對陳立夫進行精心治療,數日後病情獲得控製,體力逐漸恢複。

同年11月11日,附屬醫院舉行20周年院慶遊園會,陳立夫親臨會場致意,卻因此染上風寒,於11月14日早上突發急性心肌梗塞導致嚴重肺積水及休克,左心室功能嚴重受損,病情再度惡化,其間家屬曾延請中醫師協助治療。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2001年2月8日下午,陳立夫出現嚴重心肺衰竭,院方向家屬發出病危通知。在病床上的陳立夫不斷表達希望早日回到台北的住處,家屬也已做好將老人送回家中的準備,但當晚陳立夫陷入彌留狀態,多種器官衰竭,當晚8時40分去世。

陳立夫去世後,國民黨主席連戰立即指示黨部有關人員全力協助家屬治喪。連戰辦公室主任丁遠超對外界說,連戰對於陳立夫過世非常難過,陳立夫是黨國大佬,對國民黨貢獻卓著,連戰對陳立夫做事與為人向來很敬重、推崇。

2月10日下午,連戰親至天母德行東路的陳立夫寓所向陳立夫的靈位上香吊唁,並撫慰陳立夫的家屬,同時再度指示黨部全力協助處理後續的治喪事宜。

2001年4月15日上午10時,在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陳立夫先生公祭儀式,由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主祭,在連戰主祭後,由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李煥、馬樹禮,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吳伯雄及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林豐正覆蓋黨旗,氣氛肅穆。

台灣地區領導人、李元簇,李煥、郝柏村、蕭萬長,張俊雄,宋楚瑜等前往致祭哀悼。公祭後,陳立夫靈柩即安葬於台北縣五股鄉觀音山陳氏墓園。

陳立夫以102歲高齡去世,他雖然沒有能夠看到祖國統一的實現,但他堅持的祖國統一的理念終究是會實現的。

陳立夫生於1900年8月21日,逝世於2001年2月8日,實足年齡101歲,虛歲按不同算法有102歲和103歲的說法。之所以能那麽高壽,原因在於陳立夫對養生頗有一套心得。

一是注重飲食。陳立夫飲食很清淡,喜吃青菜豆腐,油膩肉類較少;他自小即有一偏好,總喜歡吃雞、鴨、豬等的腦子,但年長後,陳立夫認為這類食品含“膽固醇”太高,因此不多吃,差不多兩星期至一個月吃一次。在每次體檢中,很多醫生都很驚異於陳立夫血液中極低的膽固醇含量。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陳立夫和夫人孫祿卿


二是加強鍛煉。在僑居美國時,陳立夫曾於《華美日報》讀到一篇文章,講“內八段錦”有強身的功能,讀了這篇文章後,陳立夫覺得很有道理,專門跑去找文章的作者學習。從獲知這項運動起,陳立夫三十五年如一日,每早起床就做,一直持續不斷。

三是作息規律。晚年的陳立夫每天早晨5時30分起床,晚間通常9時30分入睡,有8小時睡眠。起床後淋浴、運動、洗臉等約占一小時(運動35分鍾),至 6時30分就一切完畢。然後吃早餐,早餐後開始在花園中散步5000步。庭院中花木很多,空氣清鮮,漫步其間,頗收怡情悅目之效。

每天晚飯後看電視,在家都是6時30分進晚膳,然後邊吃邊看電視新聞和其他節目;但在插播廣告時,陳立夫便利用此間隙在屋中散步:自客廳、廚房、臥室,來往踱著步子,合共約5000步。

如非外出開會時,陳立夫即在家寫點東西,做些整理文稿等工作。中午小睡一小時左右,然後起床再繼續工作。

四是不發脾氣。陳立夫在晚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曾回顧一生,總共待過180個單位,既當過普通職員,也當過一把手、副手、中層幹部,在這些單位時從來沒有生過一次氣。即使到台灣初期,蔣介石把丟失大陸的責任推給陳立夫,勒令他出國反省,陳立夫也沒生過氣,隻是覺得如果能挽救國民黨,自己離開也不算件壞事。

陳立夫淒涼晚年:被李登輝利用,護黨失敗慘遭打擊

五是正確的財富觀。陳立夫晚年迷上了書法,並且水平日益精進,後來寫的條幅許多人都搶著要。加上他著作頗豐,從政壇退下來後一共寫了25本書,總計七八百字,還給各類報刊雜誌發稿,每年靠賣字和寫書可以賺兩千萬新台幣以上。

雖然能賺錢,但陳立夫對財富很豁達,90大壽時將房子、車子都賣了,所得的錢捐給立夫中醫藥研究基金會。以後陳立夫靠寫字賺的錢也捐給基金會,去世前5年共捐了8000萬新台幣。

陳立夫還總結出一套48個字的“養生秘訣”:養身在勤,養心在靜。飲食有節,起居有時。物熟始食,水沸始飲。多食果菜,少食肉類。 頭部宜冷,足亦宜熱。知足常樂,無求常安。